【3.佛学入门 • 谈锡永作品集 • 1. 闲话密宗】
30100043
(四十三)修行道上的「唯识」
唯识家说,宇宙间纷纭万法,都没有本质,只是由心识变幻而成。
人的心识相同,是故对现象的理解便亦相同;而一切法对人类的功能,亦便相同。假如换过不同的心识,则理解与作用便都可能大异。例如空气对我们来说,是维持生命之必须,但对另外一些生物,却可能是毒药。
因此全部唯识说,其实都在说明人的心识作用,与内外诸法所互涉的机理。因此他可以说是对客观现象与主观心识关系的研究。
跟中观不同的是,中观根本不去管内在心识,因为内在心识无非亦是诸法中之一法(一种事物),只是属于精神领域的事物而已。对诸法既一体看待,则自无特别拿出来研究的必要。
但在修行道上,中观家的般若]见地可以作为理论基础,却不能拿来实践。因为修法时的“止观”,固然是心识的活动,即在日常的行道上,人与客观事物接触,必然有觉受,而客观事物对自己亦必然有作用,是故便只宜基于唯识家的立场,来作为修行实践的依据。——这时候,并非叫你立刻抛开中观家的“缘起性空”,恰恰相反,是叫你通过唯识家的实践,来体会 “缘起性空”。
我们说基是般若,道是唯识,便是这重意思,绝非将二者机械割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