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3.佛学入门 • 谈锡永作品集 • 1. 闲话密宗】
30100034
(三十四)什么是大圆满?
“大圆满”的修习,目的在令行者能证空性,亦即如汉土的祖师禅“知本来面目”与“顿悟”。所以“大圆满”实在是不能修的,能修的, 只是引导行者证悟的种种修持法门,实际上只是 “大圆满”的前行。
俱生喜金刚所传的《大圆满六百四十万颂>,1982年东京出版了一套《宁玛派密续编目》,已有记录,而且还作了提要。由提要可知,大部分所述都是前行,只可惜提要者语焉不详, 以致难以知道,一千九百多年前的“大圆满”前行修习,到底跟今日所传的修习有些什么不同。而全套密续,实在亦应该翻译出版,因为无论如何都是相当于我国东汉初年的印藏古籍。
如今所传的“大圆满”,最重要的是确立一种见地,称为“大圆满见”。也即是说,“大圆满”本身虽只能悟而不能修,但“大圆满见”却必须了解。
然则,“大圆满见”又到底是什么呢?
基本上,即是“众生皆能成佛”、“众生都具佛性”的“如来藏(tathagatagarbha)思想。关于“如来藏”,佛家对之有许多争论,汉土藏土对之都有批评,因此非加以讨论不可。
“如来藏”系列的经典,佛学家一向视之为晚出的大乘经典,比《般若》系列、《唯识》系列都要晚,充其量视之与《唯识》系列相先后。
实际上,《维摩经》中已有“如来藏”的思想。经中维摩诘问文殊师利菩萨:“什么是如来种? ”文殊师利于是答以一连串的烦恼:“有身为种、无明有爱为种、贪恚痴为种、四颠倒为种、五盖为种,以要言之,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,皆为佛种。”。
为什么烦恼即是佛种呢?
文殊师利说:“譬如高原陆地,不生莲花,卑湿淤泥,乃生此花。”又说:“譬如不下巨海,不能得无价宝珠,是不入烦恼大海,则不能得一切智宝。”
既然烦恼即是“如来种”,是故密乘便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恼大海中起修,而维摩诘本人亦恰恰是在烦恼大海中起修的成就者。
再进一步来说,由于六十二种邪见以及烦恼皆是“如来种”,则可谓一切有情皆具佛性,都具有成佛的潜能。
这种见地,不但小乘行人听见为之惊怖,即使一些大乘行人听见,心中亦有点不自在。是故后来当“中观宗”的学说,发展至灿烂时,便有人用“中观”的理论来否定如来藏。